close

在書上看到某段話頗耐人尋味:當二十五歲的牛頓向他的教授巴羅展示他在閒暇時所做的研究後,巴羅毫不遲疑地放棄自己的教授職位讓他的學生牛頓繼位。

我思考到社會的普遍現象―排拒賢能。這在管理學上有類似的概念,叫井蛙效應,意即公司會喜歡用不如己的人,以顯示自己永保A咖的國王地位,讓不如己者永處下層等著被指揮、調教乃至馴化,以致於公司無法吸納優秀的人才使之失去競爭力,逐漸消亡。

我在看到上述牛頓的經歷是感到詫異的,倘若牛頓沒有遇到賞識他的教授,願意將學術的冠冕直接傳承給他,豈有接下來的牛頓一系列的偉大發現?天才比比皆是,傳說超越愛因斯坦的神童如雨後春筍冒出,但真正能影響世界、改變文明的舵手仍然百年難遇。原來懷才不遇才是世道的真相―厭惡比自己優秀的人,甘願任用阿諛奉承者。

社會上習慣給人貼上標籤―一代不如一代;草莓;尼特;啃老等字眼,來為年輕人或失敗者封號。很多人自然而然戴上這個普世價值,積非成是,成為一種理所當然。此一風氣衍生為企業主壓榨勞工;盤據整個公司企業中上階層永不言退的菁英。

這使我想起佛陀把他的衣缽,傳承給大迦葉,不是他有最強的神通或有最高的智慧,而是基於他的苦行第一。因為正法要永住必須要有像迦葉尊者般堅苦卓絕、不放逸的精神,方能團結教團。據經典所指,佛陀甚至讓半分坐給大迦葉―顯見真正的聖者,或英明的領導者,根本不在意自己的地位或名號是否會被人取代超越,而是願意讓他人能發揮所長,看見他人的優點,從而欣賞並且願意扶助讓他能登鋒造極,開創另一番局面。

國家競爭力變弱,國民所得降低,富者愈富,貧者愈貧,有很大的問題是出在一個國家社會是否對人才的尊重;對專業的尊重;對賢德的尊重。算計自己利益的得失,高過對組織、社會、國家的整體公益,是致使自己如何傑出都無法感到榮耀的原因。

如果說牛頓的三大定律改變世界,證成科學革命的典範,吾人更肯定他的老師巴羅的識才讓賢之舉,才是後世要學習效法的典範。

 

q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幻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